污泥中的“危险品” 快速识别并获取解决方案

作者:格润化学 时间:2019-07-22

        水处理是水环境治理产业链的必备元素,也是水污染防治的核心动力之一。
 
  水处理,如今被越来越多的城市重视,出台政策鼓励和支持,而不少业内人士也将水处理市场的发展称为水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下半场。
 
  “水处理已经从过去对空间的延展,变化为对效益的延展,其目的是重塑‘水清岸绿’的生态图景,而其中扮演关键角色的是水处理企业的项目运营能力。”在水处理业界资深人士看来,“即把水处理看作是一种产业模式,则水处理企业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则从过去的管理为主,变成服务为主。”
 
  对此,在众多业界专家看来,水处理在我国的发展自九十年代初起步,经历了区域零散起步阶段、多业态的粗放式增长区间、集约化运维方式。如果将早期地方政府出台的发展水处理的政策,与目前的水处理政策相比,一个明显的趋势是,地方政府开始从黑臭水体治理、水生态环境系统修复、PPP项目向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工业园区废水集中处理、水处理项目运营管理等多元化水处理市场过渡。
 
  根据E20研究院数据统计,截至2018年,全国城镇(包括设市城市、县城,不包含建制镇)的污水处理市场化比例超过44.8%,污水处理能力逾18.5万吨/日。这其中,城镇污水新增、提标改造市场容量高达1928亿元,城镇再生水市场容量接近160亿元,海绵城市建设空间升至3988亿元。而市场的扩大,也使得不少企业手中开始聚集多个大额投资的污水PPP项目。一些大型水务公司通过并购的方式实现跨区域经营和规模化发展,逐渐成长壮大。
 
  但空间延展到一定阶段是有边界的,水处理项目亦不可能无限扩张。目前水处理领域仍存在需要改善的问题,如资金的投入、技术的提升、工程的运营、民众的参与、政府的监管的维度均存在一些制约性问题。与此同时,将从污水处理的单体项目向系统治理转变。
 
  因此,对于一些水处理项目而言,取而代之的则是从效益层面去深挖潜在的消费力,即以切实水体环境质量的改善,去换取更多的稳定回报,这也是水处理开始发展的客观因素。“系统化修复确实是衡量水处理项目效益的关键。”在众多业界人士看来,即水处理项目所需要重视的系统化修复和多元化体验。
 
  随着水处理发展模式的转变,原来的水处理企业,包括水体治理、水生态系统修复必然会酝酿出服务的转变。在众多业界人士看来,水处理企业的完整职能表现为五个方面,即前端方案设计、点源控制,中端系统治理、项目搭建,末端则偏重于运维管理。而水处理项目的最终方向,事实上是有赖于水处理企业如何合理的去融合上述职能。
 
  随着水处理新常态的“常态”化趋势显现,水处理市场有望进一步打开。在环保融资大环境略显萧条、环境治理产业链转型的背景下,水处理定将成为新的环保利润点。国务院印发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预计国家将投入超过18758亿元,且直接带动近48577亿资金来进行水污染治理。
 
  业界预测未来10—20年内水处理风口还不会结束。在此期间,我国年均水处理行业的市场规模将达到千亿元级别。但在追求更大规模的市场蛋糕的同时,对水处理管理和效益方面的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水处理的深入落地关键将在于成本控制和规范标准。